主页 > imtoken冷钱包苹果版下载 > 观点 | ICO:蒙眼狂欢对实体经济几乎毫无意义

观点 | ICO:蒙眼狂欢对实体经济几乎毫无意义

imtoken冷钱包苹果版下载 2024-01-26 05:15:28

比特币、ICO、莱特币等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是什么?它应该属于金融系统吗?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?是否有利于促进身体发育,造福人民群众;还是上帝为扰乱世界而放出的一只可怕的金融黑天鹅?针对这些问题,IMI研究员、华夏银行总部资产管理部产品经理李洪汉撰写了解读。文章指出,比特币、ICO等币圈新事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而这种快速致富与实体经济无关。除了高风险和高流动性之外,比特币和 ICO 几乎不符合虚拟经济或传统金融的所有特征。虽然比特币和ICO在金融行业中占比较小,但它们所属的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已经暴露出明显的风险。作为金融科技商品,它在基层服务于普惠金融和实体的发展,在高级层让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承担投资风险。或许这是比特币和ICO应该刻意解决的问题。比特币和ICO完美地满足了金融投机者和资本追逐者作为营利工具的所有属性,但其真正的商业价值和实用价值仍有待探索。

以下为文章全文:

今年以来比特币价格频频突破3万元,涨幅超过5倍; ICO等新币圈也在不断刺激着投资者的神经,收益往往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,创造了发家致富的神话。

在舆论的质疑、投资者的狂欢、监管的觉醒、后知后觉的遗憾中,不管你懂不懂,比特币、ICO等币圈新事物已经出现造就了一些首富,而这种快速致富与实体经济无关。

他们的富足,不是改革开放挥汗如雨的结果,也不是出海热潮的结果;也不是国资改革套利,思路变了。它以金融科技Fintech为糖衣,包裹着投机、投资甚至骗局的核心,让一些人变得富有,让一些人破产,让世界为之震惊。

但比特币、ICO、莱特币等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是什么?

它应该成为金融系统的一部分吗?

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?

是否有利于促进真正的发展,造福于人民群众;

从金融的定义及其对实体虚拟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:

虚拟货币涨跌由谁控制

一、比特币和ICO等。虚拟货币是否属于金融?

金融产品有几个典型特征,但它们的定义都对应着“实体经济”。

首先,与实体经济相比,金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;二是金融产品的高流动性和高风险,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区别在于其流动性强,即流动性高;第三,金融发展的周期性。由于金融脱胎于实体经济,在传统经济理论中,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和稳定器。

对比比特币和ICO等虚拟货币具有这三个特点。

首先,它们几乎完全独立于实体经济,它们的兴衰不受任何实体资产的控制,也没有参照实体。股票有公司实体,衍生品有实物支撑,甚至股指期货、信用违约掉期也是基于大类资产和信用池。但是,比特币和 ICO 没有。

其次,比特币和 ICO 具有超越国界的流动性和风险。众所周知,比特币是最受诟病的。在于其暗网交易、洗钱便利、跨境便利;而ICO是少数投资者手中的硬通货,也具备变现流动性的能力。与只有流动性没有风险的“传统货币”不同的是,比特币和ICO流动性高,风险大。

第三,比特币和ICO不能反映实体经济的任何特征,不能作为稳定器和晴雨表。这没有任何意义。

综上所述,比特币和ICO除了高风险和高流动性外,几乎不具备虚拟经济或传统金融的所有特征。

但它确实在运作并创造了套利机会。历史上的各种套利机会:比如依靠国家信用的外汇套利;依靠法人实体进行股票套利;依赖标的资产或指数的衍生品。但是比特币和ICO的兴衰基于什么?是投资者的数量,还是市场的情绪,还是监管的态度,还是信息传播和挖掘的速度……

不管怎样,看来比特币和ICO离实体经济的距离有点远。它只是信息社会中基于信息传播的一种金融现象,需要新的理论解释。

虚拟货币涨跌由谁控制

二、比特币和 ICO 是否会影响金融系统?

截至2016年底,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.4%,超过美国、日本等大部分发达国家。这个比例与美国次贷危机前金融业增加值与美国GDP之比基本一致。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《2017年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报告》显示,2017年上半年,中国共完成65个ICO项目,其中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26.16亿元,参与人数达到10.50,000人。 2017年以来,以比特币、以太坊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价格和市值快速飙升,全球主要虚拟货币总市值从177亿美元增长到1000亿美元。国内比特币交易额301.7亿元。从全球来看,人民币比特币交易量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0%。

虽然比特币和ICO在金融行业占比较小,但它们所属的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已经暴露了明显的风险。

中国金融界有句老话:每新必炒,每炒必亏。 ICO和比特币作为金融圈的新贵,一直备受追捧。

然而,可怕的是,这种人民币交易占比如此之高的商品,核心开发成员中没有一个中国人,而ICO这个不成熟的新币圈的交易几乎都集中在中国。国内的。

监管者以“监管沙盒”的态度对待新事物和金融科技,但金融产品和工具脱离实体可能产生的传染性风险不容忽视。

特别是2016年,中国互联网金融交易总规模超过17.8万亿,占GDP的20%,互联网金融用户超过5亿,参与比特币和ICO等币圈的人数也超过百万。如此庞大的交易规模和用户基础,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,很容易将风险引向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风险敏感人群,尤其是在当今无现金社会的中国。 ,移动支付概念的不断普及,使得比特币和ICO可以发财致富的概念很容易被大众接受。

一旦比特币和ICO出现舆论或风险,公众对金融消费的信心就会崩溃,导致虚拟经济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。

虚拟货币涨跌由谁控制

三、比特币和ICO会影响实体经济吗?

无论是昔日的“鬼城”鄂尔多斯利用充沛的电力实现了比特币挖矿的“淘金梦”,还是因中国大量比特币矿工、ICO程序员导致电脑主板价格飙升几个月赚几千万,就因为一个简单的代码实现财务自由……

这一切似乎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“包吃住行”无关;这一切似乎也与美国以核心技术、芯片制造、数据挖掘占据技术最高点,实现大国梦无关……

因为比特币,一是它没有在中国创造实体产品,二是它没有让中国人掌握核心技术。

情绪导向、套利导向、投机导向,这似乎在这个看似高端的金融科技中见证了火热的后币卡市场、各地方交易所等投机产品的影子乍一看又高档,甚至闻到了最古老的炒作作品——古董的气息。

但不管是什么,比特币和ICO的现状都离不开“炒”这个词,而“炒”这个词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去杠杆中提到的“金融应该”相去甚远,防范风险与支持实体经济相去甚远。

那么,以金融技术为幌子的比特币和 ICO 仍然是金融的吗?

如果是金融,为什么不服务实体经济,防风险,去杠杆?

如果是金融,为什么没有金融特征?

如果是金融,它存在的意义何在?

虚拟货币涨跌由谁控制

作为一种金融科技商品,它在基层服务于普惠金融和实体的发展,在高级层让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承担投资风险,这可能是比特币和ICO应该刻意解决的问题。

四、比特币和ICO谁将成为硬通货?

从金融的广义定义来看,金融是资金的融资。比特币是央行定义中的投资产品。这种投资产品不同于现有的邮票、邮币、船票、古董等产品,都类似,而是披上了金融科技的外衣。

但是,比特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发生变化和增长。邮票、古董等投资产品已经定型,千古不变,但比特币会分叉,会被挖掘虚拟货币涨跌由谁控制,协议会改造,技术会加强。

它的最终形式是什么?充满不确定性和未知性。

因为所有投资者都在追逐这个未知数,尤其是ICO?

每个人都在赌一件事:信仰。

未来,这种货币可以成为数字世界唯一的硬通货。

就像美元是现实世界的硬通货。

虚拟货币涨跌由谁控制

比特币会成为硬通货吗?从投资或投机的角度来看虚拟货币涨跌由谁控制,至少目前是这样。

但过去的一切都是从昨天开始的,未来的一切都是从现在开始的。

未来可以想象,但无法预测。比特币作为金融科技的领头羊,未来也会遭遇新技术、新货币的冲击,这就是ICO的魅力和影响力。 .

简而言之,我们现在可以确认一件事:比特币和 ICO 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。希望这种金融科技能够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号召,服务实体经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以它目前的风险和杠杆率,再指望它的防风险去杠杆就更无望了。

比特币和ICO完美地满足了金融投机者和资本追逐者作为营利工具的所有属性,但其真正的商业价值和实用价值仍有待探索。

尤其是最近推出的第一个区块链ABS,让我们看到了金融科技能够服务实体经济的希望。

虽然我们怀疑它,但我们仍然相信它。

作为数字时代超现实(无实体)的产物,比特币和 ICO 是金融天使还是金融恶魔还有待观察。

编辑叶梦倩沉欢羽

来源李洪汉(公众号)

关于我们